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 高洪艳 张凡 耿园 2017-02-09 14:52:28
编者按:
国内并购重组风云激荡两年后,365bet体育在线官_365bet开户网_最大365买球网海外并购接力走热。从大集团到小企业,从地产公司到互联网巨头,中国企业在海外使出了洪荒之力,并购之势如火如荼。2016年,得益于资本市场畅通的融资通道和快速增长的财务投资需求,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大军中颇为引人瞩目。大量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历从本土化到全球化的转变,原来由国企主导的海外并购逐渐转换成民营企业为主导。针对这一新趋势,本报特邀业内专家,听他们讲讲上市公司海外并购那些事儿。
主持人:本报记者 高洪艳 张凡 耿园
本期嘉宾:着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
晨哨集团资深分析师 韩琪
北京师范大学战略管理系主任 焦豪
跨境并购专家、某香港上市集团副总经理兼总法律顾问 张伟华
民企比国企更具出海优势?
主持人:2016年,在经济疲软、货币宽松大背景下,“项目荒”倒逼大量资金出海,中国上市公司迎来了特定历史时期赋予的财富机会。民营上市公司频频阔绰出手,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品牌和市场抛出橄榄枝。
根据同花顺i问财数据,自2016年1月1日至12月25日,共计有6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海外并购活动。其中,民营企业45家,占比达69.23%。
晨哨集团进行的统计显示,从2016年1月至12月15日,有305家中资上市公司(包括A股、港交所、和海外交易所)参与了海外并购,其中民营企业238家,占比为78.03%。
上述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前海外并购的主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国有企业海外并购遇到的阻碍更多,还是民营企业更具优势?
韩琪:相对于国企,民企的海外并购受到的监管限制可能会少一些,环境也会略微宽松。国外监管机构对于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会格外针对。且不只是国企,哪怕是涉及国有资产背景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外的监管机构都会对其特别敏感。
张伟华: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更多,是因为上市公司独特的估值机制使得其有一定的本钱、一定的高溢价来做相关的投资,因此,民营企业在近一两年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额度都要高了一些。
另外,近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投资增速放缓,说“产业洼地”也好,说“项目荒”也好,会让投资者觉得国内没有那么多好的并购标的。加上人民币贬值是一个大的预期,中国的A股市场又比较支持一些叫高报价的方式,所以说民营企业并购较多。
国企的海外并购相对少了,未必是存在什么阻碍因素,我个人认为是国企海外投资更谨慎了,这其中有随着反腐力度加大,国企负责人更加重视经营责任的原因。民营企业是这两年才逐渐在海外收购中异军突起的。民企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并不是很有优势,从团队的培养、经验的积累上来说,还是国企的优势更明显、更有经验。
焦豪:在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占比达69.23%,的确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流。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很快,而且在并购金额上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主要是民营企业所遇到的制度和法律障碍比较少。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原因是获得自身缺少的技术或者借助海外并购对象的市场渠道和影响力进入对方的市场,这些都是关乎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在民营企业内部容易达成并购的共识。再加上民营企业往往更具有灵活性和弹性,就更容易实施并购活动。相反,国有企业决策环节相对迟缓,代理问题有时候会比较突出,错失转瞬即逝的并购机会。此外,有些国家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也会比较抵触。
主持人:按收购主体是否是上市公司为标准,境外并购可简单地划分为上市公司境外并购和非上市公司境外并购(普通境外并购)。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研究准备到方案设计,再到谈判签约,成交到并购后整合,整个过程都是由一系列活动有机结合而成的。
相较于普通境外并购,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遇到的法律问题可能会不一样,会多出哪些程序?在跨境并购机遇面前,中国上市公司该如何更好地了解并购趋势、熟悉交易流程、掌控融资安排,从而避免并购陷阱?
宋清辉:上市公司作为海外并购活动的主力军,在接受监管机构核准时是与非上市公司完全不同的程序。上市公司除了要符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和国资委等部门的监管要求,还面临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的监管和相关核准。
就上市公司本身而言,与非上市公司就有很大的不同。非上市公司仅凭老板拍脑袋就可以直接作出决策,而上市公司决策海外投资并购首先由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决定,然后必须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登记或核准。在商场,时间就是效率和金钱,上市公司在并购程序上并不占多少优势。
韩琪:一般来说,相较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还需要接受证监会监管。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披露,比如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都要经过证监会的核准。上市公司因为本身牵扯到二级市场,直接影响中国股市,所以证监会的监管是必要的。这些信息的披露对于中国广大投资者而言能更好地认清公司的价值所在,从而理性投资。然而部分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是和一些私募股权机构(PE)合作进行,这些PE又是二级市场的玩家,这种海外收购模式会形成在二级市场的内幕交易,所以监管部门一定会在这方面进一步有所限制。
张伟华:上市公司的交易流程跟非上市公司的交易流程其实差得不太多。但上市公司涉及到股东大会审批、证监会监管审批,还有交易所的审批,在此过程中很多信息要向市场披露,还要面对信息披露合规的问题。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的交易或者是非上市公司的交易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总的来说,上市公司的交易更难,就是因为上市公司自身的属性所致,所以会比非上市公司的交易要多一些流程和程序,但并不意味着有多复杂。
焦豪:的确,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中的合规性要高一些。这样的话,上市公司会更加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会显着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程度。这样会改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境外反垄断审查很可怕?
主持人: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准备“漂洋过海”的同时,海外的跨境并购审查也日益趋紧。继美国、澳大利亚加强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审查后,德国也开始加强境外审查。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末,A股上市公司中有5起跨境并购交易终止。
有些上市公司本身体量已经非常大,如果是同行业收购,基本上当市场份额、营业额,或者业务总收入占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去收购任何一个主体都有可能触及反垄断法。在遭遇反垄断审查时,企业该如何应对和做出解释?
张伟华:上市公司本身的体量与是否会遭受反垄断审查是没有关系的。这只跟该公司的收购标的所在国或所涉及到的司法领域相关,主要还是看该公司的收购行为是不是触及到了相关司法领域下反垄断的审查标准。有的公司在中国体量很大,但是在欧洲经营额不大,收购的交易金额也不大,那可能就不涉及反垄断审查。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反垄断审查即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在海外投资时会频频遇到的雷区。
遭遇反垄断审查的时候,企业第一是要请好顾问;第二,是在合约里面做好反垄断风险的分担条款;第三,确实是要去找相关的政府机构做详细情况的申报,做一些解释;第四,要了解究竟对方担心什么,打消对方的顾虑;第五,就是在去做审查批准的时候可能要做一些承诺,比如剥离一些资产。顺利通过反垄断审查,需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和全流程安排,其中请好顾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韩琪:通常遇到反垄断审查的时候,如果情况不是很乐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做法都是相似的。一般来说,这个时候企业会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让标的公司剥离涉及反垄断审查的资产,然后对不涉及反垄断审查的部分进行收购;第二个是如果企业想要收购的核心资产、技术就是反垄断审查不能通过的部分,那么只能放弃收购。
这样的案例涉及上市公司的,比如美的收购Kuka,艾派克收购Lexmark,他们都是在标的方剥离了涉及反垄断审查的部分,才最终得以成功收购。
跨境并购口子收紧?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从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做投资和并购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但是从2016年年中开始,海外并购政策口子在收紧。比如国家发改委进一步规范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信息报告制度,对365bet体育在线官_365bet开户网_最大365买球网海外收购信息报告的格式进行了调整,要求企业在“收购或竞标方案”中说明交易的方式及内容,并且写明交易金额和资金来源等。此前,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也曾表示,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对此,如何评价2017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并购环境和趋势?
宋清辉:政府加强对外投资方面的管控,是为了进一步防范潜在风险。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将会增加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及时间成本。
韩琪:晨哨集团早些年就预测,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谋求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方向。我们国家也鼓励企业“走出去”,但也一定会有企业或个人利用这一点,逐渐形成人民币大量外流,造成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局面。其实,国家鼓励的“走出去”,是鼓励那些在行业内扎实进步的企业,帮助其突破技术瓶颈,从而真正让中国的企业做大做强。我们认为,2017年,国家对于实体经济领域、制造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的的海外并购投资政策仍然是鼓励的,这些领域的企业应该也不会停止“出海”的步伐。而对于那些受监管限制的行业,监管部门会审查企业海外投资的目的、风险等,从而决定是否放行。总而言之,如果企业的目的是做实中国实体经济,国家监管部门肯定是鼓励的。
张伟华:从全球来看,2017的跨境并购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不确定性比较高。美国有新总统上台、欧洲国家领导人要换届选举、英国新首相上台之后也在考虑出台更为保守的投资政策,这些因素对跨境并购带来的影响是值得观察的。
第二,中国经济仍然在探底。在这个情况下的中国企业有去海外寻找更好的资产、进行全球并购的内在需求。但是看最近的政策走向,在短期内,政府可能会严格控制一些交易,导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交易的数量和额度暂时步入一个下降通道。
第三,监管机构对于全球并购的监管尤其是大型并购交易的监管会更加严格,针对大型并购交易的审批条件会更加苛刻,因此大型并购交易放弃或撤回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第四,中国企业经过这么多年大规模的“买买买”,有一些可能会开始考虑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它的资产,不仅是买还要卖。而一些在海外已经收购了公司、实现了公司发展,可能会用海外平台开展更多的海外收购。
对企业从事海外并购交易,我个人还是建议:第一,交易前想好这个交易背后的商业逻辑。第二,请好的顾问:比如好的律师、好的投行,帮公司设计整个交易的架构、设计整个交易的战略战术。第三,做好尽职调查,把被并购的公司看清楚,把自身看明白。第四,在交易里面分配风险,不论是政府审批风险还是融资风险,还是交易文本的风险,都要得到合理的分配。第五,适当地面对竞争,对于出来搅局的第三方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进行规避。第六,在交易过渡期做好政府的审批、把融资迅速拿到,还要提前做好整合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