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毛振华 2019-12-27 09:49:57
编者按
在席卷全球的制造业智能化大潮中,一个危险的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一窝蜂式”的仓促智能化。
作为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决定了这次“史诗级”转型升级的成败与高度。在高新技术密集爆发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无疑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然而,任何盲目的、仓促的决策都是危险的,特别是在这个速度时代,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行业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经济转型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有超越时代的眼光,在智能化热潮中保持清醒,谨慎决策,规避风险。
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门类丰富,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近日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制造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制造企业不重产业基础,盲目“上网”嫁接智能化的新倾向。专家呼吁制造企业在夯实根基的基础上,再辅以智能加持,才能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
智能浪潮兴起 赋能传统生产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巡视员苗长兴说。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早在2016年,工信部、财政部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智能制造发展“两步走”战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这一规划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描绘出了清晰的未来蓝图。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就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份额达到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为克服大而不强的通病,制造企业纷纷从澎湃兴起的智能科技中汲取营养。
在会议举办地天津滨海新区,这里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打造自主可控信息、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7条人工智能产业链,智能制造上下游企业达到2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0亿元。
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说,中国一重在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尤其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在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近年来,先后有8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技成果问世,多个关键装备实现自主化生产。
美克美家是国内高端家具生产制造品牌,记者在其智能化生产车间看到,传统木匠师傅带徒弟式的家具制作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与工业机器人“并肩作战”。
美克国际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项目经理许海带记者走进位于工厂二楼的控制中心,这里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工厂生产什么全部由控制中心指挥调度决定。控制系统在生产线上根据客户需求订单式生产,不再像过去一样依赖将家具成品拉进商场展卖。”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不仅为传统生产要素赋能,同时也打破了劳动力、土地等有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为产业的持续升级转型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某种程度上,智能制造是重振发展制造业的重要驱动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推进智能制造,能够有效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提高制造业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于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仓促盲目升级 极易适得其反
“互联网不能包打天下。”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坦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扮演的更多是催化剂角色,加工制造能力才是制造业的根本与筋骨。如果产业根基不牢,再花哨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大势毋庸置疑,不过部分与会专家指出,一些技术能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制造企业,不注重强根基,反而头脑一热,扎进智能科技的大潮中,投资不小却见效甚微,这类走偏的发展倾向须警惕。
“智能制造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一些专家认为,智能科技难以一蹴而就地化解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所有困局。我国过去走逆向发展道路,将精力集中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等所需的成套重大装备上,一定程度上对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及软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制造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屈贤明看来,解决制造业的问题还要回归制造业本身,从核心的技术、零部件、材料、基础制造工艺、软件等各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做强根基,重点面向“卡脖子”的领域攻坚。
“对企业而言,我们是从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来看待的。”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发起人、论坛承办方爱波瑞集团董事长王洪艳也认为,研发设计的质量、工艺的质量、生产的质量、采购的质量以及设备管理乃至品质管理、人员管理的质量,都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只有根基打牢,各个环节质量到位,智能科技才能为制造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朱辉杰指出,企业向智能制造进发应有三个驱动力:技术进步驱动、市场需求驱动和产业竞争驱动。“现在有一些企业或自发、或受政府支持开展一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项目,有些效果好,有些效果不尽如人意。关键还是在于这些项目是由哪个因素驱动,同时也要看企业有没有进行自身基础能力的评估和需求调研。”朱辉杰对于制造企业盲目智能化的做法并不认可。
一部分企业在智能化建设的初期没有厘清资源基础、技术能力和人才储备,需求也不够明确细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认识到了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明确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但基础不够扎实,此时盲目智能化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容易适得其反,增加企业的资金负担。
回归“制造”本身 夯实底层基础
首当其冲制造业发展要回归“制造”本身,夯实根基。屈贤明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回归“制造”之本,把制造做好、做精,这包括制造的工艺、使用的设备等。只有夯实底层基础,智能科技才能真正为制造业赋能,实现优化升级,真正发挥效用。
我国制造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苗长兴认为,一方面是制造业围绕薄弱环节补足短板,加快实现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倡导精益管理理念,变传统生产为现代化生产意义凸显。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管理。与会的沈阳红达弹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24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企业。该公司销售经理李娜说,在引入精益管理理念半年后,企业产品准时入库率从85%提升至92%,“现在我们下定决心从传统生产方式向信息化和自动化加快过渡。”
王洪艳指出,从国内外企业实践看,凡是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企业,精益管理不可或缺。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时代,精益管理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本原因正在于它能够从本质上推动企业的创新变革,源源不断地激发组织活力。她建议在夯实根基基础上,制造企业从生产、到技术、再到产品,全流程注入精益管理理念,减少库存积压,实现物尽其用,用精益管理为制造业升级再添一把劲。
在此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引入智能科技,实现全产业链条的有机融合发展。对于确有需求的制造企业,要妥善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企业要想快速迈入智能化新阶段,必要的基础构建不可或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文斌认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大都处于工业2.0阶段,而自动化即工业3.0阶段,是通往智能制造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要经过自动化这一阶段。为此他建议,企业可通过新建自动化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企业的数据流,从而为长远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产业生态观念,通过加快产业分工与协作,鼓励大中小企业重构创新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