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特约评论员 荣民 2020-03-31 09:08:31
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海外需求,订单取消和缺乏新订单使得刚刚复工复产的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场“战疫”还将持续多久,会不会导致全球贸易持久性阻碍,疫情带来的世界性经济停摆何时能够结束,这些问题目前都难以预料。在这种困局下,对于以海外需求为主的外贸企业来说,决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主动调整思路,努力“眼睛向内”,阶段性地把企业发展从外贸向挖掘内需上进行调整和转变。
不少地方政府已经主动转换思路。3月25日,宁波市政府与某电商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宁波优品·云购甬行”系列活动帮助外贸企业拓订单、稳产能、稳就业,推动外向型产能转向内需市场。未来一年内,覆盖宁波各优势产业集群的1.5万家宁波企业将参与其中,预计带动当地企业在电商平台的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实现外贸转内需市场订单超200亿元。
面对疫情带来的全球性冲击,帮助外贸企业“活下去”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当务之急。只有外贸企业先“活下去”,一旦疫情在全球得到有效控制,海外客户仍会首先选择与中国外贸企业合作,进而实现稳外贸的目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外贸企业扛过困境且走出V字反转;现在的疫情现实再次说明,特殊时期应该支持外贸企业“外贸转内销”。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特殊时期的“眼睛向内”是自救的明智之举。在全力维护好国外客户和坚守外贸阵地的同时,适当开发国内客户,从满足国内需求的角度进行生产,做到开拓和维护两不误,才能将企业运行成本进一步降低,避免因为缺少海外订单而难以为继的局面。外贸企业调整生产线,适应国内客户需求,借助直播带货的方式推广产品,在更多电商和社交平台进行产品销售。但也要看到,外贸转内销绝不是“换个市场卖”这么简单,需要企业做好产品线规划、市场定位、渠道开发、品牌打造、销售团队建设和库存管理等,这对不少外贸企业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也折射出中国外贸企业长期为国外代工生产而形成的成长性“短板”。在当下特殊时期,政府和企业共同加速“补短板”的努力,有可能为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实现真正高质量发展,开启一场新动能的聚集准备过程。
从政府角度而言,面对因疫情带来的全球性经济冲击,建设内需驱动型经济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选项。而着眼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台各项政策来支持外贸企业在特殊阶段扩大“内销”,既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也能确保稳就业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实现全年社会经济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表示将主动加快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转换,满足外贸企业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生产的产品实现国内市场销售,这样既能挖掘外贸企业的产能潜力,也能带动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水平的主动提升。
此外,要出台政策对外贸企业因丢失订单或没有订单而先期投入的成本作为预期损失进行合理补偿,鼓励外贸企业在特定时期转型内销,解决扩大供给能力问题。要结合国内销售存在的与国际贸易的不同监管规则,建立专项基金贴息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外贸企业在国内信用不足和产品结构调整、生产线改造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出台支持品牌建设和支持国内品牌企业代理、收购外贸企业的举措,以最低成本培育新品牌,真正为外贸企业早日实现品牌经营提供坚实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