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欧洲央行大幅增加购债规模 助欧元区应对第二波疫情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 2020-12-14 07:58:53

        外媒称,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10日宣布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以帮助欧元区应对第二波新冠疫情。她还警告说,对于这种流行病的演变和疫苗的推出,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据法新社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2月10日报道,在今年的最后一次会议上,这个有25位成员的欧洲央行理事会决定扩大并延长紧急措施,以支持欧元区经济,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中断了夏季的复苏并迫使各国采取又一轮限制措施。

          拉加德说,在新的停业政策下,服务业尤其受到严重影响,而消费者“仍很谨慎”,他们对就业和资金感到担忧,尽管各国政府和欧洲央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来支持企业和家庭。

          拉加德说,复苏可能要到2022年初才能站稳脚跟,前提是科学家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即到明年年底,疫苗将给世界带来“足够的群体免疫力”。

          报道称,欧洲央行最有力的措施是将扩大主要的抗击病毒工具——大流行病紧急采购计划(PEPP),将购债规模增加5000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9元——本网注),使总额达到1.85万亿欧元。它还将该计划的期限从2021年6月延长到2022年3月。

          报道指出,购买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旨在压低借贷成本以鼓励消费和投资,希望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推高通胀。

          欧洲央行还表示,明年将向银行提供更多超低利率贷款,并将该计划最慷慨的条款延长至2022年6月。

          正如观察人士所预测的,欧洲央行理事会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不变。

          拉加德在法兰克福对记者说:“今天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在大流行期间保持有利的融资条件。”

          她说:“与此同时,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包括疫情的发展态势和疫苗推出的时机。”

          欧洲央行最新的举措符合市场预期。荷兰商业银行分析师卡斯滕·布热斯基说,欧洲央行“没有推出一个新的‘大火箭筒’,而是精心策划了延长所有众所周知的工具,以确保目前的货币宽松政策至少延至2022年春天,希望疫苗届时已经发挥了作用”。

          拉加德还公布了欧洲央行的最新经济增长预测,显示2020年的衰退很可能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严重。

          欧洲央行预计,包括19个国家的欧元区经济今年将萎缩7.3%,而9月份的预测是萎缩8.0%。

          然而,预计明年的反弹幅度将为小于早先预期的3.9%,然后2022年才会出现大的反弹。

        12月1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总部,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新华社发(欧洲中央银行供图)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