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会展新说|沉浸时代,竞争科技还是内容?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宋晓东 2021-01-19 08:25:47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首次提出Flow这一概念。他在着作《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解释说,那是一种“完全沉浸在某件工作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感到充满活力,精神高度集中,忘记了自己和周围一切,并且从这件工作中享受到愉悦。Flow亦指受众的情感深度浸入某项活动,达到主观忘我的状态,这便是“沉浸”的雏形。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沉浸式体验”开始应用于文化产业及文博领域,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摒弃陈旧的展陈设计,偏好于用光影演绎历史进程,用声色诠释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于是,AR、VR、全息技术等一系列“黑科技”的应用不仅重新构建了信息文化与情感的传播路径,拓宽了受众群体范围,更使博物馆真正摆脱了实体文物及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限制。同时,展览的重心也开始由藏品、文物转移到人身上,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通过将文化、艺术转述为声、光、电的形式刺激观众的感官,增强受众对文化与情感的感知与共鸣,从而使信息知识直接可视化。

        但囿于沉浸媒介的弊端,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沉浸展,在呈现信息的过程中过于表面化和娱乐化,一味追求形式和效果,不注重内容的深度挖掘、关键信息的演绎与情感的传递,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有价值信息的可视化和文化内涵的数字化表达,而是浅薄、喧闹的感受和体验。观众在参观时,除了五光十色的照片,展览本身并不具有可思考性与启发性,更未带给观众内心深层次情感的牵动与共鸣,从而失去对文化整体的理性把握与思考,最终违背了展览的初衷。

        同时,“以点及面”作为沉浸展的特点,既是优势也是弊端。其优势在于,通过在展览主题内撷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华,并加以数字化艺术展现或通过艺术装置的转化,便可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如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展馆内多次巧妙使用了艺术装置,将史实和信息可视化,“寥寥数笔”就将张之洞在武汉的改革成就与心路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有感染力。沉浸展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并不能通过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语境去论述与呈现,很难为观众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无法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与传播。要解决这一问题,沉浸展览在策划中必须将展览的重心放到内容上,将时间线或主题逻辑线引入空间概念中,比如河北涿鹿博物馆巧妙构筑展览四维空间,通过新颖的展示手法让观众获取有效信息。

        鉴于此,一场能带给观众思考的优质沉浸展,越需要雕琢内容,通过数字艺术去阐释、呈现最精华、最有代表性、最具独特视角的文化信息、历史与观点、情感,如此,观众才能真正沉浸其中,去体悟文化的精深与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笔者绝不认为沉浸展的存在能够代替拥有实体文物与藏品的展馆。恰恰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就越需要文物与藏品。沉浸式展览这场光影与声色的盛宴更像是一个引子,它广泛地吸引着观众前去参观,通过新颖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文献与信息艺术化表达出来,同时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一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种子,推动着更多人喜爱、钻研、传播文化与艺术。

        (作者系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