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钱颜 2021-01-29 09:25:29
特斯拉近日起诉其前员工、软件工程师亚历克斯·哈提洛夫(Alex Khatilov),指控其窃取商业机密和违反合同。而亚历克斯不断喊冤,认为自己只是“手滑”,从未泄露过商业秘密。
“手滑”?说得真是轻巧。
特斯拉发现文件被下载后,第一时间对亚历克斯进行质问。亚历克斯一边说他只是转移了“几份个人行政文件”,另一边明目张胆地试图销毁Dropbox客户端等证据。直至调查人员远程访问电脑时,他的行为才暴露出来。
据查,这已不是特斯拉第一次起诉或指控前员工窃取商业机密了。特斯拉曾在2018年底起诉曹光志,称对方将自动驾驶系统的源代码复制到其个人帐户和设备中;2020年,特斯拉还起诉了涉嫌窃取知识产权的几名前员工,他们离开后进入了另外两家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公司Rivian和Zoox。
近年来,国内外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层出不穷。一些“内鬼”甘愿冒很大风险也要出卖商业秘密,因为这些秘密中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金钱利益。
对于特斯拉这种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出现“内鬼”不难理解。员工可以用这些商业秘密为其他公司获得巨大利益。据特斯拉方透露,这些“秘密”将使其他公司的工程师能够对特斯拉的流程进行反向工程,以极短的时间和极小的成本创建类似的系统。也就意味着,竞争对手可以毫不费力地复制一个更新技术的特斯拉。
这令笔者想起了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七节的注释中有这样一段话: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可以想象,企业要禁止“手滑”将何等困难。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的企业潜心研究技术,有的企业却派“卧底”守株待兔。这种靠窃取他人技术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方式不仅存在道德瑕疵,从长远看也令自身无法专心提升技术,影响品牌的持续打造。
抄袭抄不到第一名,作弊也无法得到市场认可。因此,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将成为优秀企业的必修课。但须注意的是,窃取商业秘密、随意在公共场合发布公司信息固然有错,但为了防止泄密,强行翻看员工手机、对员工行为24小时监控等方式更为不妥。今后如何利用商业秘密的特殊性结合高新技术揪出“内鬼”,且不伤害员工权利是个待解决的难题。相信未来,有更多的企业可以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既有人情也有实力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