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22-08-09 09:29:20
下半年第一个月的外贸成绩单出来了。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7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延续了5月份以来外贸增速持续回升的态势。我国外贸能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虽然未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但我们有能力抵抗住一波又一波的干扰,对今年乃至未来实现外贸持续增长保有定力。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我国外贸除了有政策护航之外,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清晰可见。
一是通道赋能。经过近年辛勤的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这一纵一横的外贸大通道已经成型。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6省(区、市),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21.6万标箱,同比增长30.3%,目的地已拓展至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中欧班列在今年前7个月累计开行8990列、发送货物86.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4%。这两条通道不仅让中国内陆地区拥抱世界,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物流、人流、资金流、数据流,成为促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海运费用不断变化的当下,这两条通道成为我国外贸企业保障进出口的重要选择。
二是模式更新。近年来,我国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在政策扶持下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14.2万亿元,较2020年的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市场采购模式在2021年增长32.1%,拉动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保税维修业务2021年进出口值达到1856.7亿元,同比增长3.8%。这些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日益完善,就以跨境电商来说,已经逐步从当初的单纯网上买卖发展为涵盖交易全流程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让外贸数字化程度更高,可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帮助企业在形势多变的未来找到一丝确定性。
三是链条攀升。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退,而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带来的创新优势不断积累,一些行业正在向价值链曲线的两个高端攀升,智能制造、研发、服务、品牌正在成为中国制造新优势。以品牌来说,来自凯度和Google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去四年,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企业在海外市场知名度提升60%,海外市场考虑意愿提升82%。尽管当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加速重构也将导致价值链的重构,但中国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的优势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回旋空间,可将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在全球成本更低、环境更稳定、距离市场更近的地方布局,主动嵌入到正在形成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当中,形成“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新布局。
四是平台联动。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覆盖东中西部的开放平台网络,包括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综保区、保税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类园区,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探索贸易便利化措施,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021年,21个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增长29.5%,比全国高出8.1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3%。尤其是这些园区与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运营的海外园区加强了互动,构建了特殊经济区域之间的贸易通道,大大提升了我国企业进出口的效率,也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
五是RCEP加持。生效实施半年以来,我国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今年前7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7.5%,7月当月,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个百分点。来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RCEP对区域经济影响评估报告》模拟结果显示,到2035年,RCEP将带动区域出口和进口累计增量规模达8571亿美元和9837亿美元。RCEP带来的不仅是关税减让、市场准入,还给企业在区域内产业链的优化布局提供了机会,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近期表示,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全面实施并适时推动升级RCEP。由此可见,企业用好RCEP的未来可期。
以上五条理由未必全面,但确定的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还值得一提的是,总有一天,我们要习惯像现在GDP增长在5%至6%之间一样,适应外贸增长,尤其是出口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局面,毕竟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基数足够大。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改变观念,从附加值的角度来看待我国外贸发展,做好自己的事,用好通道、平台、自贸协定,发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多方合力促进更多行业产品、服务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从而加快贸易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