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聚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穿越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

        “科技+资本”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22-09-02 08:24:27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现在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也是整个全球变局的一部分。从全球变局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不仅国内需求不足,全球总需求也不足。第二个特征是国内面临房地产转型的压力,内需动能在发生转变。”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8月29日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大湾区报告会上表示,内需的变化与全球的变局叠加,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他认为,这样的环境也是制造业升级的潜力所在,未来十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制造业优势和潜力的关键十年。

        从全球经济状况来看,二战结束以来,各国崛起均未打破周期的力量。全球经济总体呈周期性波动,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走过一个约80年的完整周期,期间美国经历了7次显着衰退与长复苏,衰退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复苏与扩张平均持续63个月。就发达经济体而言,其对全球增长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有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消费方面,G20中发达经济体居民消费占比,已从2004年以前的86%以上,下降至2021年的70.5%。在各国进口方面,美国进口占全球比重已从18.9%降至13%,德国从10.7%降至6.3%,发达国家资本品进口占比长期偏低,这样的增长对新兴市场制造业升级的拉动作用有限。

        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后房地产经济时期正在到来。亚洲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独立于出口和房地产业,加入WTO后,我国出口增速连续6年快于名义GDP增速,年均高12.9个百分点。从1998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17年高于名义GDP增速,年均高9.1个百分点。

        “出口和房地产是我国两大增长引擎,制造业发展也是我国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其增长与出口和房地产周期高度重叠。尽管我国城市化还有较大空间,房地产及其链条作为我国增长主要动能的超常规发展时代或已接近尾声。”沈明高认为,我国即将进入后房地产经济时期,明显的标志包括: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二是我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下行可能性较大,将向主要大国的峰值水平8%左右靠近。

        在沈明高看来,我国经济增长逻辑已发生变化,适度去地产化,把握信贷下行周期中直接融资的新机遇,提高困境资产处置业务能力,未来需要关注大消费,布局长板产业,投资产业链较长的企业,包括能利用规模优势、创新优势,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行业。

        “全球十大产业,从其市值估算排序,分别为金融服务、建筑、地产、电子商务、人寿与健康保险、IT、食品、石油与天然气、汽车和电信,其中,IT和汽车同时具备赛道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在沈明高看来,在国际总需求不足、国内面临房地产动能转变的宏观环境下,保持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沈明高分析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在下游,中游制造业比重偏低,而中游制造业能否崛起,将直接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量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市已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是后房地产时代制造业升级的潜力所在。

        显然,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支持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区已成为广州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的重要使命,在国家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今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把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互相促进。

        “动能转换之下,南沙经济也迎来新机遇。”沈明高以南沙举例,分析其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一是南沙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区内GDP比重达41.1%,并在汽车制造领域有绝对优势,汽车占区内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7%,此外,南沙在电气设备、化工制品、电子设备领域也有一定布局;二是南沙正在集聚区域风投创投资源。从风投机构数与基金目标管理规模看,广州58.4%的风投机构和75.5%的风投资金集中于南沙和黄埔区(含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

        “风投创投的集聚,不仅能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还能抬升地区增长能级。2015年至2020年间,广州南沙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增长率达878.9%。2020年南沙区研发强度(即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比广州总体高0.6个百分点。”沈明高说,“科技+资本”正在显着提升南沙增长动能。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穿越增长动能转换阵痛期,将倒逼和推动我国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在是我国世界级企业崛起的最好时期。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