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刘 昕 2023-01-21 09:36:27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与之密切相关的国际货代物流业也随着进出口形势和运力情况波澜起伏,并见证了在国际供应链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时,中国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我国国际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持续攀升,但供应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非常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于推动我国国际货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日前举办的2022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行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志民表示,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行业组织根据行业实际做好谋划部署,向主管部门提出务实意见和建议,也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注重运用新发展理念,从实处入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主办,期间发布了《中国国际货代物流行业发展蓝皮书(2021)》,并揭晓了2021年度货代物流企业数据前100名榜单。
稳定供应链有力
疫情期间,中国国际货代物流行业为保障民生、供给物资、实现国际贸易畅通作出重要贡献,不仅确立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国际物流和供应链地位,也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此过程中,货代物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转水、公转铁、水铁联运,电子报关、无纸化放货,创新方式、推陈出新,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却又意义重大的历程。
作为国际货代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一直给予行业积极关注与扶持。疫情期间,商务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沟通协调,推进行业数据完善,加强企业备案管理,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在外贸与货代、承运与货代间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支持了货代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为了稳外贸稳增长,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国家出台了不少费用减免和融资等方面的利好政策,支持各相关企业生存发展。
过去这3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激荡着世界经济,部分国际货代物流企业因货源缺乏、资金链断裂、法律纠纷或人员流失等各种原因陷入困难,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但其中也不乏危中寻机、实现逆势发展的企业。
论坛上发布的货代行业发展报告及企业数据显示,2021年度中国国际货代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国际货代物流行业总体实力不断提升;二是国际货代物流各种运输方式互补性增强,海运仍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三是货代物流企业区域分布总体稳定,国际货运物流排名前100的企业分布的11个省市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同时跨境电商发展较快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也因地制宜地推动了国际物流运输的发展;四是各类型企业市场占比均衡,民营企业活力增强,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及各国各地区经济刺激行动的带动,贸易及消费需求有望恢复。中国在不断推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发展、稳市场主体等战略部署和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等具体举措。同时,跨境电商保持快速发展,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齐升,RCEP推进落地并不断扩围,保障了中国国际货代物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行业继续呈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李志民表示,展望未来,加强供应链韧性、推进绿色智能转型将是中国货代物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发展新生态应时
2022年,全球航运市场呈现集散运费回撤、港口拥堵缓解、内河影响远洋等特征。随着更多航运供给能力的释放,物流拥堵和供应链危机得以缓解,而库存爆满、货物需求下降则让下半年集装箱定价快速回落,市场逐步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常态。
“同为国际货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运业经历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供需失衡、供应链阻断的极端市场状况,行业深刻认识到在货运时代供应链上下游共存共荣共生的重要性和共建良性生态圈的必然性。”本次论坛上,中国船东协会副秘书长黄舒呼吁并期待供应链、物流链上下游携手共建、合作共赢,实现模式创新、数字转型的物流业发展新生态,并提出三点建议:共建合作共赢生态,以技术融合推动模式创新和上下游协同数字化发展。她认为,面对市场剧烈波动,除提升自身综合运营能力外,更需要打破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发挥各自优势,以共赢理念开展供应链产业链深度合作,共建新的适应多元化时代的供应链体系,打造供需安全共同体。
不可否认的是,新的市场变化和低碳化发展趋势让中国物流业面临着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阵、社会资源整合不足、人才技术设备缺乏等具体问题。对此,黄舒表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突破传统的国际物流发展方式,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区块链、超级技术等新技术与航运物流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在航运物流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服务安全性和效率,推动航运物流业上下游逐步实现货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缝对接,促进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和协同创新,为国际货运客户提供更为高效、精准、可靠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
黄舒还建议,国际货代的发展空间应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来创造价值,航运人、船公司的标准化服务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发展空间巨大,应有所作为。航运企业与货代物流企业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建高质量航运生态服务,为行业行稳至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