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张凡 2017-05-16 09:55:40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如何进行金融合作是各方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发言中就如此形容金融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中国希望促进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使用当地货币将降低成本、促进金融稳定。商业银行应该支持“一带一路”项目。
5 月 14 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肖捷与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罗夫、欧洲投资银行总局长拉卢、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秘书长恩佐共同签署《关于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区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充分说明了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财政部与这6个金融机构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政策支持。”在此之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响应主要是在沿线各个国家、地区,如今,这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多边金融机构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之深。
卞永祖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来形容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主席刚刚宣布的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 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规模预计约 3000 亿元的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 2500 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加上这些多边金融机构参与进来,都为“一带一路”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有了资金保障,也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信心,各参与方才会更踊跃地投身其中。”
众所周知,由于传统的金融治理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旧有体制中,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多边金融机制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预警能力、协调能力、援助能力等令国际社会失望,也彰显出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巨大缺陷。面对紧迫的全球发展需求,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亟待完善。“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新的金融平台的搭建。在 2014 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先后促成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和运行。此外,还积极促成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参与“一带一路”相配套的金融平台的搭建,还有一些中国商业银行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目前,借助“一带一路”形成的、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金融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实际作用。2015 至 2016 年,各大金融机构已经先后推出多个投融资项目,部分项目已经开始进行。然而,仅仅依靠中国金融机构来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世界上其他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在卞永祖看来,世界性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前几年中国在金融方面的辛苦与努力的认可。“这些中国金融机构已经取得的成绩让世界性金融机构看到了‘一带一路’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也证明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中国在作为软实力之一的金融领域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提高,逐渐提升了话语权。”
卞永祖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举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他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在沿线国家、地区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这有利于我国企业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合,降低当地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