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开展中西医融合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健康网 作者:刘洪平 2019-02-14 16:38:26

        新时代对中医药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东西方哲学的融合。中医辩证施治,是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来辩证这个病的性质。西医是以量化指标来看待疾病的实质。这两个不矛盾。中医与西医哲学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文化的像性、辩证、全息、统合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细分、逻辑、实证、机械还原思维等就像东西两个半球,组成了一个“圆”,两者缺一不可。

          新时代需要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融合发展。中医是全球民族医学里最有系统积累、最有广泛应用、最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医学瑰宝。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借鉴西医和现代科技成果,进行中西医跨界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当前,系统复杂科学、大数据、物联网、价值互联网的临床应用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催生中医药研究方式的转变;生物、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中西医跨界融合研究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融合医学”顺应新时代医学发展潮流。人类的医学发展历程不断演变,近3000年医学史简要划分为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科学(或生物)医学时代和融合医学时代。人类健康光靠现在纯医学的方法是不够的。现代医学面临着医学知识碎片化,专科过于细分,医生知识面局限,把器官当成患者,将症状视为疾病,把检验当成临床,视药师为医师,心理与躯体分离等问题。人类健康医学还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语言学、艺术、心理学等,凡是和人体有关的学问都应该融合起来服务医学,服务健康,即“融合医学”。有鉴于此,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加快中西医融合工程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以中西医跨界融合工程为代表的“融合医学”将寻找开启未来人类健康之门的钥匙,医学发展必然进入到中西医跨界融合医学新时代。

          一、研究方向。

          (一)研究目标。

          1、搭建一个平台。

          为医学新时代搭建研究平台,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西医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2、掌握一批技术。

          解决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中西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更加符合中西医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新医学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西医融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和优势。

          3、建立一套理论。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以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方式为助推人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融合医学理论。

          (二)研究方向细分。

          1、中西医药融合工程研究。

          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知识和方法梳理整合起来,扬弃优化,提高临床疗效,服务医疗健康事业。

          2、中西医技融合工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技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医疗器械辅助医生,实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所用的医疗器械90%以上来自进口,应加大医技领域的研发工作,大力提升我国自身医技国际地位。

          3、医改医德创新工程研究。

          新时代医改医德医政改革要融合救死扶伤的医德传承,以及现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以符合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融合现代管理学等学科,与时俱进。

          4、医联网创新工程研究。

          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是信息社会的先进科技,医学发展须借助这类科技成果以求高效和精准;

          5、中西医养融合工程研究。

          三分治七分养,进行中西医医养整合,创建新的医养理论。

          6、中西医体育健康融合工程研究。

          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既要有病治病,更要无病防病。突出体育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强化贯彻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方针;

          7、中西医心理医学融合工程研究。

          利用艺术、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积极有利、合适的因素,发挥非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为临床中西医药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二、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必要性。

          (一)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实践。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未来健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推动医学文化科技全球化的有益举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实践。

          (二)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正处于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宜在学科整合中把重点研究力量放到学科融合和学科突破上,以取得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整合进步的领先地位。

          (三)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落实“历史重任”的发展战略。

          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与健康和中西医学相关的跨界研究,积极探索并落实“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重任。

          三、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重要性。

          进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对中西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医学高地的探索,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方法学,通过它可以改变现在的观念,构建医学新的体系和占领医学新的理论高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一)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全球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实践,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新时代医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方法。

          医学界公认中西医发展在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问题没有解决。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探索未知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三)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解决人类健康的重要需求。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环境变化,人类健康受到了威胁,现代社会急需新的更高的医学理论来为人类健康服务。

          (四)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造新医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医学理论有很多局限,新医学体系需要新的科技认知和研究途径。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新的医学研究方向。

          (五)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医药产业与传统医学理论一样,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科技成果必将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发展。

          (六)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必将进入中西医融合新的医学时代,我们提前布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提前占领未来新的医学科研高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健康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特色小镇委员会副会长刘洪平)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