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璐 2019-03-01 10:16:37
“银行信用服务的介入和创新推动了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在早期国际贸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地处两国,信息不通畅,可能互不信任。买方担心预付款后,卖方不按合同要求发货;卖方也担心在发货或提交货运单据后买方不付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引入了银行信用服务,需要两家银行作为买卖双方的保证人,代为收款交单,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银行在这一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就是信用证。”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供应链融资团队主管周徽日前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表示。
信用证是指由银行(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受益人)或其指定方进行付款的书面文件。信用证的出现在长时期内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使这一工具更为各国各方所接受,国际商会还专门制定并定期修订相关的规则,即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简称UCP)。周徽称,“围绕着信用证项下为买方或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也创新出来,特别是基于开证行承兑后的信用产品为出口商做出口押汇、福费廷(Forfaiting,称包买票据或票据买断)等融资业务,风险较小,大大缓解了出口商的资金压力,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对保护出口商利益,而对进口商限制较多的信用证结算的比例逐年下降,赊销日益盛行。”周徽指出,由于保理业务能够很好地解决赊销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问题,因而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日渐流行后,又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目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使用率已经降至16%,在发达国家已降至10%以下,赊销(以信用为基础的销售)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成为主流结算方式。在赊销贸易下,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融资需求正是保理业务发展的基础。
周徽指出,现代保理商已能提供一揽子服务,包括向卖方提供买方资信调查,100%贷款商业风险担保,应收账款管理和资金融通等。不仅发达国家中有保理公司开展国际业务,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墨西哥、东盟、匈牙利等也都有保理公司为其本国进出口贸易提供服务。
中国银行是第一家将保理业务引入中国的金融机构,但是在中国贸易金融领域的推广却远比信用证起步晚,不过发展较快。同时,中国银行在国际保理产品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还创新出了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融资产品。另外,在赊销模式下,还出现了订单融资、汇出汇款融资等融资产品。围绕对外贸易服务的银行担保业务也迅速开展起来,各类保函产品得到了创新和应用。“银行信用服务的介入和创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贸易金融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银行产品体系。”周徽称。
回顾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各级对外贸易公司,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没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对外进出口贸易均通过对外贸易公司以代理的方式开展。银行国际贸易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围绕国有背景的公司进行,信用风险相对可控,很少需要额外的企业信用服务评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自2004 年《对外贸易法》实施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绝大多数从事进出口生产的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逐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存,进口以大365bet体育在线官_365bet开户网_最大365买球网业为主,出口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近年来,从国际贸易经营主体来看,贸易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民营企业活力增强,贸易类型持续优化。
周徽称,“这种对外贸易主体的多元化,不同主体经济实力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程度信用风险问题,特别是大多数中小出口外贸企业经济基础较弱、在出口贸易中地位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都产生了不同的信用风险,这对传统银行贸易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并使银行重新构建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寻求外部信用服务,借助外部信用风险评价结果和数据补充自身的不足。这种需求也推动了外部信用服务领域的发展。”
“做好贸易金融服务,信用风险管理是基础。只有通过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降低贸易融资的不良率,才能使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周徽指出,历次内外部经济和金融的巨大波动都对贸易金融服务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承受巨大冲击,进出口贸易大幅下滑,反映在贸易金融上就是进口垫款和融资逾期等不良金额大幅上涨。在此背景下,逃套骗汇、进出口商品低值高报和高值低报等风险事件频出,外贸代理交易存在了大量的问题。这种变化导致了银行重构信用风险和管理机制,取消多头授信,实行统一授信,加强对贸易金融服务领域的风险管理。同时,监管部门在打击逃套骗汇的同时,建立了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和出口核销机制,完善国际收支数据的采集和监测,与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形成了呼应。2008年前后,受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再度受到较大冲击,热钱疯狂涌入中国,虚构贸易背景等问题再度大量出现,银行贸易金融服务再次经受挑战,这一背景直接导致了出口收汇核查机制的建立。
同时,受外部买方国家风险和买方付款风险的影响,出口贸易保险服务逐步作为一种增信手段进入贸易金融服务中,并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至2014年,国际贸易受到外部市场下滑、反洗钱合规压力增大、汇率市场大幅波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而对贸易实体信用产生影响,并且国内贸易、国内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实体经济虚化也对外贸经济实体信用产生了影响,外贸实体的多元化经营和资本运作也对其信用产生了影响。
周徽认为,“这种复杂关联性的影响对贸易金融服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单靠自身数据和经验积累对实体经济信用进行全面画像越来越困难,对外部信用评估和信用数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构全面、动态、精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元化、多渠道的信用服务迎来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