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乍暖还寒 外贸企业如何应对“供应链之殇”?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李晓红 2020-06-24 09:58:56

        国内疫情整体好转,外贸行业也在逐渐回暖,但相关企业仍面临不少挑战,如海外市场需求减弱,国际运输通道不畅等,而供应链的畅通成为外贸企业脱困的关键一环。当下,我国政府实施了哪些应对策略?外贸企业又该如何解决供应链难题?

        回暖之下的供应链难题

        六月的气温逐渐升高,与天气一同“升温”的,是外贸行业的发展“行情”。

        复工复产以及营收的增长,使得外贸企业的经营者们都“松了口气”。但在整体向好的回暖趋势下,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供应链问题带来的影响。

        目前,部分外贸企业产品的一些核心关键配件依赖进口,而海外部分供货工厂减产甚至出现停工,使得各类产品供应链处在紧张状态,极易造成供货不足的问题,而且后续出货计划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疫情对于整体经济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对商业需求和整体的供应链体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美国通用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公司与客户、供应商等正保持密切沟通。

        一家外贸型医药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现在药物生产研发所需的生物制剂主要依赖海外进口,因为海外供应链持续紧张,正在面临断供风险。”

        除了供应链问题,像境外疫情造成的海外市场需求减弱,国际运输通道不畅等,都对外贸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影响。

        政策扶持,解供应链之忧

        为保障供应链稳定,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稳外贸”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就包括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扶持。报告中提到,围绕支持企业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

        在地方层面,如上海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调优化重点防控物资进口采购机制、支持企业妥善安排复工运营、优化通关监管服务等。

        天津滨海新区积极参与“接链”专项行动计划,将常态化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对接、市场供需对接、人才招引对接、产融需求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对接等各类撮合对接活动。

        针对供应链问题,有关专家对政府层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做优做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和相关产业链企业之间的横向互动,提升供应链协调能力和响应速度。二是发挥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推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降低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外依存度,提高供应链创新力。三是推动高水平“引进来”,提升供应链发展水平,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吸引更多跨国高技术产业、高技术环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来中国布局。

        三个锦囊,企业请查收

        除了政策层面,外贸企业又该如何去做呢?对此,业内人士给出三个“锦囊”。

        首先是及时转型调整产品结构,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疫情影响下,企业需要针对外部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活动。天津真星是一家纺织企业。疫情冲击下,作为上游供应链企业,真星纺织的毛巾、浴巾等产品订单量下降了40%。为应对特殊时期带来的影响,该公司及时转型调整产品结构。疫情期间,该公司按照日本防疫部门要求,用一个月时间拿出了新产品。“目前,我们已用10%的产能专门生产此项产品,3个月来近20万条新品销往日本,预计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

        其次,通过国内供应链解燃眉之急。在全球性疫情的局面下,全球一体化物流链、供应链受到挑战。然而危中有机,这也为构建“本土化”链条提供了机会。厚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应对疫情影响,该公司将材料采购重点放在国内,并将原有60多家供应商扩充到了120家。“通过招标,我们从深圳、常州等地引入了供应商,全部替换了之前从美国和德国等国家采购物料,现在我们套机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8%,完全可以实现‘中国本土造’。”

        三是对接上下游发现新市场。今年5月,天津汽车产业撮合对接专题会议现场,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3家整车企业以及天津13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10家相关金融机构代表参会,其中14家重点企业、院校、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到100亿元。

        此外,与政府层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相呼应,相关专家提出外贸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从中寻找商机,适应疫情新变化。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用于电子商务,促进网络3D购物、实体店自助结算、无人超市24小时营业等行业发展。因此即使疫情结束了,企业仍然应该关注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