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禹松 2021-09-28 09:53:24
报关员正在工作。(受访企业供图)
在北京市顺义区的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一张黑色的长方形会议桌占据着会议室里最为主要的位置。如果不经主人介绍,外来者可能很少会留意到桌面上那些坑坑洼洼的细小磨损。然而,正是这张看似不起眼的会议桌,却因为曾经的独特经历,成为了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见证。
2007年,潘英麟通过应聘成为嘉里大通北京分公司的一员。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物流仓储、配送和国际货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报关服务一直是嘉里大通的重要业务。然而,在彼时,要想完成从申报到结关的全部流程却并非易事。
那时候,全国海关还没有推行无纸化办公,报关要去与口岸对应的报关大厅办理。然而,窗口的数量与旺盛的需求相比,缺口实在不小。“因为口岸不同,报关员每天都要穿梭在不同的海关办事大厅之间。现场报关的场面与在医院排队挂号差不多。我们每个月完成的报关量都有数千票,报关单都是用夹子夹好再装在筐里递到窗口。报关员们就在大厅里各自寻找自己的‘战位’。为了方便给报关单盖章,窗台因为较高往往是最受欢迎的战场。如果抢不到窗台,凳子、箱子都是很好的备选。如果什么都抢不到,有的报关员干脆趴在地上……后来,我们公司因为报关量较大,就索性买了一张桌子搬到办事大厅,用链子锁起来,怕被别人搬走。这些印记和磨损就是那时候盖章磕出来的。”潘英麟告诉记者,由于排队人员多、手续复杂,完成一票业务的报关,就算安排专人,在当时最快也要两三天的时间。
2012年,“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试点在位于中国南方的广州市正式启动。此后几年,这一模式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推广。
同样是在2012年,海关总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海关试点开展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北京海关由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家空运进口通关无纸化试点的海关。嘉里大通则成为北京海关首批签约无纸化通关的企业之一。
如今,潘英麟已经成为嘉里大通物流北京分公司的关务检务部副经理。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他,在北京亲身经历了报关工作从有纸到无纸,再到“三个一”、两步申报、“单一窗口”等多项企业便利化改革。
“事实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歇。”潘英麟告诉记者,“国家出台便利化改革措施之前,都会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很多政策,从制定之初企业就已经参与其中。以‘单一窗口’为例,政府部门的网站设计师亲自来到公司向我们征求意见。当我提出,原有的页面设计方案与报关单据存在数据填写位置不一致的问题时,设计师及时做了修改,并根据我们的建议增加了页面的部分功能。”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潘英麟几乎每个月都要至少参加一次有关营商环境的相关会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些会议频率有所减少,有些则改在网上。但是,会议的效果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北京市商务局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会邀请其他政府部门的负责人——有些甚至是天津、河北等地的政府部门——现场协调和解决企业提出的现实问题。有些时候,会议才刚刚结束,企业反映的问题就已经得到了解决。这样的务实态度,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潘英麟说。
前不久,《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356项改革任务。据悉,这也是北京市首次编制5年营商环境专项规划,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为首例,充分展现了北京市全力以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和行动。而从全国来看,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也在掀起新一轮的高潮。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间,潘英麟手机里就积攒了近百条的未读信息。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企业与海关工作人员共在的一个工作群。“过去,在报关过程中遇到问题,企业要找海关的工作人员就必须通过电话。打的人多了,排队总是难免的。如今,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群里沟通,方便又快捷。”
潘英麟又随手为记者打开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页面。随机挑选出一票“不涉税、不涉检”的报关业务,页面上的工作节点显示,从申报到结关仅仅用了6分钟的时间。“这6分钟,大部分是报关员录入的时间。审批基本实现了秒过。今年,‘单一窗口’又增加了报关单部分数据实时比对的功能。填写时如出现错误,系统还会自动提醒。”潘英麟笑着告诉记者,“过去,因为要搬不少纸质材料去大厅窗口,报关员大都是男员工。而如今,体力活儿少了,女员工因为心细,会更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