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22-06-23 09:06:59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行长余冰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这样说道。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来源于以下两个大背景:
一是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开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外资持续进入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了14.9%。《财富》世界500强中约98%的企业在中国进行投资,跨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二是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从2011年至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并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占GDP比重超过50%,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数字服务市场,电子商务销售额全球占比从2012年的8%提升到了2021年的57%。
余冰认为,对于在华跨国企业来说,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一方面要将自身的全球优势和中国市场的特点相结合,符合中国监管、安全、合规等要求,满足客户的需求,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正在将中国本地研发的创新项目、服务、技术向全球推广。
“疫情期间,通过和客户的互动,我们发现,数字化程度越高的跨国企业受疫情的影响越小,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余冰说。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持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成为金融行业变革的全新力量。特别是疫情出现后,人们面对面交流、交易受到限制,这推动了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加大对技术转型的投入,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以摩根大通为例,它每年在技术上的投资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用于建构下一代平台。同时摩根大通还会进行场景模拟测试,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估每一个风险场景对机构运营可能造成的影响,以此来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对摩根大通来说,疫情的发展其实再次强化了我们一直以来的战略——通过科技投入和数字化,打造全天候实时支付系统,以及尽可能少的纸质或人工流程,推动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余冰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摩根大通系统每天会帮助不同规模的客户完成超过5200万笔支付,总额超过8万亿美元,其中99%为数字化支付,涉及超过120种货币,涵盖超过170个国家,大约98%为当天完成,其中78%为实时完成,“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
“我们认为数字化能有效地赋能跨境贸易链条,包括促进支付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支付流程自动化、与银行和供应商互动流程的自动化,以及有效地管理营运资金等。”余冰说,近两年因为疫情,摩根大通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中国的数字化战略。
例如,在简化跨境支付流程方面,摩根大通推出的便利化跨境支付解决方案,运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从而提升企业客户的体验。这项方案荣获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年度金融创新大奖”,摩根大通成为唯一囊括正式奖项的外资银行,也是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摩根大通还与阿里巴巴、SWIFT共同合作,让平台上的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接入全球金融通信网络的云端数据库,让跨境汇款实现可视化、可追踪、数字化,解决了国际电汇长期以来存在的不透明、不可控、费用高等痛点,获得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高度评价。
“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和环境,作为外资机构,我们愿意一如既往地稳定地发挥‘桥梁’的作用,借助我们的全球网络、本地专长、科技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全球拓展,同时支持跨国企业更好地在中国市场一展所长。”余冰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市场、第二大的债券市场,对于摩根大通自身和许多客户来说,扎根中国都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机遇之一。